我与深大的独家记忆

期次:第469期    作者:林馨怡 吴著进 郑颜宗   查看:276

  四年光阴匆匆,大学生活倏忽而逝。离开的是毕业的学子,留下的是他们在深大度过的点点滴滴。初来乍到的期盼,探索前路时的迷茫,被重重困难阻挡的沮丧,经过不懈努力终获成就的自豪……我们找到3位2019届应届毕业生,让他们聊聊专属于自己与深大的记忆。


李沛:入驻“鹅厂”的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斜刘海、眼镜、休闲短裤、运动鞋,李沛在甜品店悠哉地喝着饮品。他现已收到腾讯产品经理的offer,将于7月13日正式任职。
  李沛认为大学不同于高中的应试教育,主张让学生一味学习,大学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大学是个解放天性,让每个人得以展示自我并发挥特长的舞台。在大学获得的能力对未来找工作大有裨益。”
  李沛由于兴趣使然加入了管理学院ERP俱乐部(企业资源管理规划俱乐部),参加过许多商科及创新创业比赛,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和校奖学金。丰富的参赛经历成为他大学生活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众多比赛中,“尖峰时刻”商业模拟大赛让他记忆最为深刻。这个比赛难度系数较高,大一大二的学生经验也不足,但他具备出众的案例分析能力以及演讲能力,因此他是为数不多报名参赛的大二学生。在几轮淘汰过后,他最终脱颖而出,与3名大三的师姐组队,一路过关斩将,代表深大“杀”进全国决赛。为了准备决赛,他参加了寒假的集训。那段日子里,他和团队伙伴每天“朝七晚三”。夜深人静,其他同学都安然入梦,他们仍在文科楼的实验室“头脑风暴”,讨论案例并制作PPT,甚至将被子带过来直接睡在实验室。天刚蒙蒙亮,睡眠不足4小时的他们急匆匆地到文科楼空旷的露天场地排练路演稿。他们即将迎来国赛的那天晚上,李沛只睡了2个小时。“你不得不亢奋,因为比赛前一天组委会才给出案例,但比赛当天所有参赛团队都必须分别用中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并对这个‘新鲜出炉’的案例做出专属你们团队的路演展示。”苦心人,天不负,他们最终喜提全国一等奖。
  “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李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相比其他多渠道多企业投递简历求职的同学,李沛只参加过两家企业的校招,但都成功拿到实习offer,这两家公司分别是腾讯和京东。他在大三下学期才知道有校内实习春招,由于时间紧迫,他只剩半个月的时间准备。那十几天里,他从零开始学习如何做简历、如何职场式地自我介绍,并反复上网查询别人笔试、面试的注意事项和相关雷区。他还想过把自己的作品放到博客里,把该博客做成二维码,以便面试官更了解自己的成果。经过对春招知识的一番“恶补”,待投简历时,李沛已能从容不迫地按照公司不同部门的需求,做成好几份内容、重点不同的简历。“投市场你就要说你对市场分析、营销有坚定不移的兴趣;投产品你就得向面试官展示你相关的作品。无论如何,你都要尝试打动面试官。”在毕业之际,他轻松淘汰众多竞争者,如愿以偿从实习转正,成为腾讯的正式员工。
  现在,他和当年ERP同届的伙伴,一起在西门外合租房子。回首大学之旅,李沛坦言对大学生活极其满意,没有什么遗憾。这其中最开心的事莫过于在同社团交了个女朋友,可谓职场情场双丰收。“即使现在入职互联网第一梯队的腾讯,我以后仍可能进行创业或者读研。”不安于现状的他,希望能在未来探索更多可能性。


莫梓良:办“深大人自己的驾校”
       考上深大,对于出生在小城市、从未来过深圳的莫梓良而言,是改变命运的起点,他从前看到的狭窄的世界被无限放大呈现于眼前。然而,太多新事物充斥了他的生活,进入大学后的他一度陷入迷茫的状态,对未来没有明晰的规划。他在大一分专业时也因为过于理想化,选择了听起来“高大上”实则毫无兴趣的自动化专业。回想起大一大二的“混沌”生活,莫梓良不无遗憾。
  一直以来,莫梓良都对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情有独钟”。他的人生信条是:认识你自己,了解自己真正喜欢什么。然后义无反顾地坚定向前,把喜欢的事做到极致。他不时留意公文通上管理学院的相关消息,哪里有市场营销的课程和活动,哪里就有他活跃的身影。他坚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一群上进的人待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加上进。因此他选择加入创业精英班,这个班级“精英”云集,班上的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项目需要运营,创业氛围浓厚。
  莫梓良最初萌生创业的想法是在大三上学期,当时的他没能留任学生会副主席,面试多个社团也屡屡受挫,种种打击激发了喜欢冒险的他潜藏深处的野心。“都不要我,没关系,我会证明给他们看,我自己也可以创造价值。”机缘巧合,一个师兄正在寻找创业合伙人,加之很多同学有学车的需求,曾向他吐槽校外学车不方便、学费贵,他和师兄一拍即合,决定进军驾培行业,办“深大人自己的驾校”。于是,“荔园学车”在2017年正式诞生。
  他在团队负责市场方面,也就是“拉客户”。尽管他在参加社团的过程中结交了不少朋友,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但熟人变学员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寻求客源对“白手起家”的莫梓良来说相当耗时耗力,只能不断用微信加新好友,主动向他人介绍自己的项目。他一次又一次被人拒绝,最常看到的就是被拉黑才会出现的“红色感叹号”。时间久了,原本有些内向腼腆的莫梓良,在市场业务的驱动下变得开朗健谈。“内向对于开拓市场一点用处都没有,被拒绝太多次就无所畏惧了。所以我直到现在都不曾放弃,练就了我现在‘死不要脸’的特质。”莫梓良半开玩笑地说。
  创业是莫梓良大学四年的一座“分水岭”,将迷茫困惑的曾经与清晰明朗的未来分隔开。在此过程中,他慢慢觉悟到自己的人生需要不断上进和成长。他渴望改变,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造就了他自律的特质。“没有人逼着你起早贪黑完成任务,创业靠的就是自驱力和自律。”管理团队亦是如此,目前他团队的核心成员共十余人,招募的代理有三四百人。他从不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团队成员,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是有意义的,激励他们主动去做。
  现在大四毕业的莫梓良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处在“荔园学车”管理层的他,打算等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市场稳定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副业。他未来最想做的是房地产行业,从工业地产到住宅,一步步规划自己的蓝图。热爱英语的他曾做过多场志愿者活动的翻译,他也想发挥自己的英语特长,开补习机构当一名英语老师。“将来五到十年就是这样,我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清楚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了。”


谢美玲:被幸运眷顾的“社区大玩家”
       刚来深大的时候,和大多数新生一样,对于未来,谢美玲并没有做好明确的规划。高考发挥失常,险超深大最低录取分数线一分的她选了感兴趣的社会工作专业。
  大一那年,谢美玲参加了一个罗湖老旧社区改造的项目。她至今还记得初见那个社区时内心的震撼———逼仄,老旧,冷冷清清,像是折皱后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衣服。八个月的实习,谢美玲跟随专业教授的步伐,实地了解社区的基本构成和组织关系;和同行的小伙伴“头脑风暴”,不断刷新着她对社区项目设计的认知。谢美玲发现自己越来越能站在社区建设者的角度上思考社区项目的意义,社区也在改造过后逐渐恢复了昔日的热闹与温馨。满满的成就感之余,她感受到心里有根弦被轻轻拨动———聚焦做社区公益项目。那声音微弱但清晰,她的生活似乎明朗起来。
  想法真正生根发芽是在大二,谢美玲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公益创新专才班的同学和深职院的学生,开始做[社区+盒子]项目。一个个“盒子”,像是一个个“游戏”,每个社区都拥有一款专属游戏,谢美玲和其他小伙伴则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前期社区的实地考察、中期项目设计方向的斟酌敲定和后期项目实际策展、落地,她都乐在其中。最近,谢美玲和团队正在打造的项目是“参与式的社区花园”。社区里的小朋友可以通过虚拟竞标来争取“一米菜园”,即一个花坛或花箱。社区成员以家庭为单位或者和周边邻居组队参与活动,小朋友只有通过演讲才能争取到自己的花园。事实上,设计[社区+盒子]的出发点是用孩童的社区教育来提高社区成员参与度。谢美玲还曾和团队成员合力开发过其他的创意游戏,如“小小社区传播官”、“未来社区大畅想”、“大富翁之社区寻宝游戏”等。谢美玲想要实现的,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表达,更是让整个家庭“全员出动”守护社区。
  对于[社区+盒子],谢美玲总是有种执拗和坚定。和传统团队不同,[社区+盒子]的团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不同项目的成员并不固定。谢美玲作为团队组建和项目开发的“主心骨”,负责统筹各方资源和把握项目方向。去年一年,她参与8个项目,48场活动;平时研读双学位,周末兼职、开展活动,谢美玲的生活几乎像陀螺一样连轴转。即使再忙碌再疲惫,她也从未有过中途放弃的想法,“既然要做了,就要做好,这是责任心的问题。”
  尽管公益项目占据了谢美玲大学四年的大部分时间,她的成绩始终排在年级前列。她将这一切归结为是她的“幸运”:机缘巧合选了社会工作专业,恰好是感兴趣的专业;平时做的公益项目恰好与学业上的理论知识“对口”,进而验证并落地了她的项目;大学四年遇到非常好的团队成员和老师,[社区+盒子]“捡漏”到很多机会。这一系列幸运的背后,是她持之以恒的勤奋努力。
  始于兴趣,谢美玲开启了她的“社区大玩家”之旅;忠于责任,她立于所学所做,近期成立了深圳市南山区盒加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本科阶段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于她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目前,她已经顺利拿到了香港大学非盈利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读研深造之余,她还想在未来的两到三年里继续做社区项目,让喜欢的事情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大步迈进,将这份幸运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