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卷有“益”: 在山村筑起童真时光

      “从现在开始,每天花一些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一直做准备,说未来去做。”11月一个周日的午后,在深大南区简阅书吧小报告厅里,在三两盏顶灯投射下,“时光益读”书友们正分享着半个月来看书的所思所感。■阅读+公益,走出新路子      《时间尽头的咖啡馆》,是书友小钟最近在读的书。分享中他提到自己闲暇时会拿出三四个小时来思考,并在一张白纸上写下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探究自我。“时光共读”是深圳大学“时光益读”公益团队举办的线上读书活动。这个秋天,已迎来活动的第三期。每位参与者只要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完成14天的打卡任务,就会有一本崭新的书被送到云南罗平恩勒村的一座公益图书馆里。得益于前两期线上读书活动的205位参与者,2020年的夏天,恩勒村的孩子们拥有了一座新的图书馆和三千余本新书。“时光益读”公益团队的孵化和成长,离不开经济学院项目指导老师张颖以及由几位研究生组成的创始团队。2018年,在某次谈话过程中,他们希望通过举办一个“阅读”微活动,提高大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助推乡村公益事业。于是,“时光益读”的公益项目应运而生——通过打造“时光”乡村图书馆、开展“益读”阅读夏令营和举行“鹏城时光”公益游学一站式阅读服务,为乡村儿童提供阅读资源和平台;通过共读和阅读配捐机制,实现“人人都是自主阅读者”的目标。凭借其大胆创新的公益思路,团队成功向经济学院申请到20万的项目启动资金。在随后的两年时间内,该团队已建成五座图书馆,在广东、湖南和云南三省多地留下足迹。不仅如此,他们还把来自当地的天然高原蜂蜜带进这座高楼林立的城市,孕育出“养蜂奶奶”品牌,并引入深大。随着新鲜血液注入团队,他们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商业+公益”的发展道路,在推广自主阅读文化理念的同时,通过盈利来反哺公益事业。■建馆不易,有心不难    “愿此青山薄雾,书声朗朗。”这是团队成员、经济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龙在一次建馆工作结束后,发在朋友圈的一句寄语。疫情并没有阻挡“时光益读”团队前行的步伐,2020年8月,通过线上招募志愿者,一支新的社会实践队伍成功组建。这次的目的地是云南省罗平恩勒村,他们将在此建成“时光益读”公益团队的第五座乡村公益图书馆。从无到有地建一座图书馆,绝非易事。在准备工作中,大至组织策划、物资采购,小到编书分类、图书馆室内每项设计,队员们都费尽心思,遇到未曾接触的领域更是加大功夫,从头开始钻研。由于当地提供的场地多为废弃的学舍,团队到现场还需修补破损的地面、墙面,再按设计进行粉刷。从日升到日落,每一次构图、调色、刷涂料,他们“个个都认真得像个艺术家”。“加班”是常有的。为了更好地呈现出预期效果,他们往往早上8点开始工作,直至凌晨2点仍未歇息。在恩勒村的废弃校舍建馆时,场地没有电源,队员们手持手机电筒照亮教室,点灯绘画。结束一天的工作后,他们住在办公室的房间里,就着睡袋入眠。“虽然条件有点艰苦,但大家都能够为共同的目标而坚持。”他们在“时光益读”公众号上这样写道。“一往无前虎山行”,也许是秉持着这样一股的精神,“时光益读”团队在二期建馆时仍选择云南偏远封闭的贫困村。“即使有国家在政策上的扶持,但实际上这些地区发展的后续支撑力还是不明朗的,尤其是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张颖分析道。团队曾到过广东汕尾、河源等地建馆,但由于地处珠三角附近,扶贫资源较多;且受沿海开放区影响,导致其地域文化偏实干,故建馆效果并不显著。“为此,我们要深入更偏僻的山区,”张颖说,“ 纵使蜿蜒曲折,只要给孩子带来一点影响,也是值得的。”■普及阅读,共筑山乡之变       恩勒村迎来了改变。村庄高地上新建起“时光之林”图书馆,彩色内墙涂满动物图案。光线透过卡通窗帘照亮多排书架、小桌凳和长椅。这个曾经的小学废弃教学点在今年8月找回了失去多年的童真。▲孩子们在恩勒村新建成的“时光之林”图书馆内阅读新书。能不能为孩子们带去改变,是“时光益读”公益团队面对的更深一层的命题。2018年,第一座图书馆在罗平县的舍恰村建成后,团队在当地开展支教。但支教队前脚刚走,老教学方法又重返山村小学的讲台。“支教后很难再见到孩子,我们带去不太大的改变,但又不想放着孩子不管。”2018级人文学院的本科生队员袁怡娴惋惜道。于是,他们在孩子家门口办起夏令营进行图书馆的后期运营,开设文学、科学、经济等内容的阅读课,同时增加手工课、体育课,并安排半年一次或一年一次的假期回访。袁怡娴今年在夏令营待了10天左右。她目睹一位还没有读一年级的孩子因识字量不够无法加入阅读,一名四年级学生就捧着书本给他讲故事,努力用方言复述情节。她感叹阅读打破语言界限的场景“真的很有爱”。她鼓励孩子们制作写有梦想图书馆模样的书签,比如“推开门是一片画满动物的墙壁……屋里有很多可爱的书本。”待到结营,隔壁恩勒村的“时光之林”也落成了,袁怡娴带孩子们前去参观,“发现心目中的图书馆已在眼前”。最早的舍恰村“时光之初”图书馆已经建好2年多了,村里的孩子大体已懂得如何编书分类。他们边摆书,嘴里边说着:“这本我看过”“这本我也看过”“好多我都看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做的还是有效果的。”王龙认为。■继续向前,传播书香与关爱        在一张小书签上,孩子们用童真的话语畅聊欢喜,用稚嫩的笔画勾勒美好,描绘着他们心目中的图书馆。机缘巧合下,“时光之林”与这一切“撞个满怀”。在经济学院2018级研究生蔡盈盈提到的团队愿景中,建立一座真正能为乡村儿童们带去书香与关爱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止步于此,他们还会在未来的时光里不断回访不断跟进运营,一点一滴培养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图书馆成为除了家、学校和田野之外的“第四空间”。从创建第一座图书馆到如今第五座图书馆正式落成,“时光益读”公益团队一路遇到不少困难与曲折。由于前期选址问题,作为当地群龙书院“小分馆”的湖南白果镇“时光之丘”图书馆与落点于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的汕尾“时光之螺”图书馆都难以跟进后期运营工作;在建成第一座图书馆之初,开放借阅的形式使书本频频出现丢失和损毁的情况;关于公益成效的自我评估也一直困扰着“时光益读”的每位成员,他们难以在一时之间看到他们为山村孩子带去的改变……办法总比困难多。根据前期的经验积累,他们不再采取开放借阅,而是寻求当地具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的家庭妇女来负责图书馆的日常开放与纪律管理。他们开始根据儿童年龄段将图书馆相应地分为幼儿区与少儿区,同时添加更加丰富的布置设计,营造更加舒适的阅读环境。在未来,“时光益读”还将可能接受兄弟团队“养蜂奶奶”的资金反哺,探索相互合作的运作模式。“我们初步计划在明年寒假或者暑假期间建成第六座图书馆”,蔡盈盈这样说起。国庆假期,他们来到深圳市教育局对口扶贫地区之一的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的秋那桶、迪政当和雾里村进行实地调研,初步选定在雾里村建立一座图书馆,并与秋那桶当地一名藏族青年自主筹资建成的爱心书屋进行合作。“我从小在白族寨子里长大,直到初中到县城读书才开始接触图书资源,觉得小时候接触不到很多图书是一种损失”,即将进入职场的团队成员、经济学院2016级本科生自如早这样说道,“希望‘时光益读’能一直发挥作用,对乡村儿童有持续的帮助。如果工作之后有机会,我还是会继续参与。”一座座公益图书馆正在山村里不断扎根繁衍,而属于“时光益读”的故事未完待续。(本报记者 杜芷茵 黄梦琳 冷薇 周昊)

  • 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人走进深大

      【本报讯】11月26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组织协调,市记协、深圳大学党委宣传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共同主办,传播学院团委承办的广东省新闻战线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演讲人深圳巡讲活动在深圳大学粤海校区汇星楼一号报告厅隆重举行。报告会由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陈志行主持,省记协巡讲团领队王茜副主任、市记协赵亮副秘书长参加了活动,来自全省新闻战线的15位记者带来精彩演讲。传播学院新闻学等相关专业的近300名学生聆听报告会。  报告会上,15位记者述说采访心路历程,再现报道现场,用文字与镜头传递温情,充分展现了他们作为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为广大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干精神。赵杨、刘军、李秀婷、李明、周惠婷、郑翰菁、黄蓉芳讲述了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亲赴抗疫要地,坚守一线,及时传递疫情最新资讯的故事;张爽、张健青用文字与画面讲述了我省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展现出扶贫攻坚这一时代主题;夏世焱、邓文燕、张媛媛将镜头对准了平凡人,讲述着属于他们的梦想与力量;栾少文聚焦城市建设,探讨其发展进程;赵畅、李星毅则从人物与环境层面讲述了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变迁。各位好记者的讲述生动展现了我省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四向四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以及积极践行“四力”要求的良好精神风貌,展现了新时代广东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发展变化。  恰逢此次巡讲活动在深圳进行,记者赵畅特意将其采访中的人物之一———广东省唯一一位破格参加全国科学大会的陈有锐先生请到了活动现场。作为《英汉海事实用词典》编撰者的陈老先生已年近八十,词典的编撰是他以一人之力,怀抱真挚情感,耗费多时著成。陈老先生的出场触动了在场听众。他表示希望深大传院的同学们能创造出更好的成果,为国家作出贡献。  “(好记者)需要情怀和担当,他不单是单纯的观察者,更要参与其中,力求带来好的影响与改变。”这是跟踪乞讨家庭长达六年时间的记者夏世焱对于“好记者”的理解,他希望记者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个体或群体走出困境,使社会实现良性发展。深入疫情一线、记录最美逆行者的记者刘军同样表示,是否是好记者好故事关键要看解决问题的多少,看见问题也需要看见深度,这才是记者的责任与使命。  会后,新闻学专业的龚同学表示:“看完这次巡演会算是让我重新认识到作为新闻从业者,尤其是一名记者应有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怀。”龚同学提到:“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陈有锐老先生来到现场。持之以恒在他身上就是最好的体现,利用自己所长做出成果,变成一种成就。”同为新闻专业的陈同学在此次巡讲会中受益匪浅,让他更坚定了以后成为一名记者的想法,“这次巡演会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新闻行业的工作内容,记者这个职业虽说辛苦,并且会面临各种障碍,但毕竟能作用于各种群体,甚至于社会,它的影响力是没法想象的。”对仍处学习阶段的传媒专业学生而言,“要有发现线索的能力,刨根问底的精神,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心,而这都需要学生走出去,多实践。”记者邓文燕分享道。记者夏世焱同样也强调了实践对于传媒人的重要性,并谈及“在学生阶段,可以从关注身边的人开始,挖掘平凡人背后的故事;多接触社会,观察与体验生活。”  此次活动作为2020传播学院“记者节”系列活动,是高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实践,也是传播学院“青马先锋团·筑梦营”主题培训的重要内容。  (传播学院 供稿)

  • 图 片 新 闻

      【本报讯】11月28日下午,深圳大学2019-2020学年度“荔园卓越之星”评选答辩会于深圳大学汇星楼3号报告厅举行。30位“荔园卓越之星”候选人按抽签顺序登台展示并进行答辩。现场师生频频鼓掌,反响热烈。最终,综合网络投票、学生代表现场投票以及专家评委现场投票,评出黄晓雯、鲁效君、云雪蛟、刘耿欣等4位“荔园卓越之星”以及陈德盛、杨颖、魏天崎、刘梓煜、肖洁、王嘉如、郑惠文、代梦娇、袁芷淇、冯济深等10位“荔园卓越之星提名奖”。(李松达 摄)    【本报讯】助力扶贫,传递爱心。11月23日,“深大对口扶贫曲潭村爱心红薯”的第一批10吨红薯已顺利送达荔园。各学院各部门教职工购买的第一批615箱红薯也已顺利送达,另外771箱也将于不久运到深大。  今年,驻村工作队在曲潭村发动村民自发组建了属于村民自己的合作社———和平县荔园望嶂种养专业合作社,有32户村民参加,其中12户为贫困户。 (陈婉雯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