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载而归“三创”途 步履不停创业路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以下简称“三创”)广东省赛在掌声中落下帷幕。深圳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丽教授亲自带队、全程指导的深圳大学代表团取得历史性的好成绩,包揽大赛前三名,实现了特等奖零的突破。这是“三创”自2011年创办以来,广东赛区首次出现同一学校斩获冠军、亚军、季军。知道结果那一刻,第一次带队参加省赛的“三创”指导老师张江乐喜极而泣,感动于这些天所有人的辛勤努力被认可。而他们努力前进的步伐,没有止于省赛特等奖,而是在国赛上以斩获2个全国一等奖、1个全国二等奖、1个全国最佳创新奖与1个全国最佳创意奖续写着辉煌。“回回有奖”团队:黑马逆袭 不甘质疑      已是晚上九点多钟,学校汇星楼旁,晚风带着丝丝清凉。刚刚经过“三创”校赛激烈角逐,作为获得最后一个通往省赛名额的“回回有奖”团队的负责人,来自深圳大学2017级市场营销专业的邓芸议正聚精会神地听指导老师黄凯珊(现深圳大学大湾区国际创新学院院长助理)复盘比赛。此时略微失意的邓芸议也许未曾想过,自己带领的“回回有奖”团队会一路过关斩将,成为深圳大学首批闯入“三创”国赛并荣获国家二等奖的团队。  “回回有奖”团队成员悉数来自深圳大学管理学院ERP俱乐部,虽然彼此早已相识,但组建团队时他们同样经历了一段艰难的磨合期。  起初,由于缺乏创业项目运营经验,成员们对项目运营的方向存在分歧。作为团队负责人的邓芸议很多时候不得不自主做决策,但她时常感觉力不从心,在校赛艰难出线后一度想放弃。她至今都感谢团队的另一名成员———2017级电子商务的邹嘉伟。他曾在一次团队聚餐后找邓芸议私聊,义正言辞地告诉她大家是一个团队,出了问题要一起扛,别说丧气话更别抛弃团队。正是邹嘉伟的这针“鸡血”,彻底激起邓芸议的斗志,让她坚持下去并收获省赛的惊喜、国赛的辉煌。  “回回有奖”自参赛以来就被质疑项目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是否可行,这也是邓芸议曾经泄气的一个原因。但“满血复活”后的邓芸议表示她就是不甘心,凭什么别人觉得他们不行?邓芸议的不甘心不只是口头上的说辞,更是行动中的践行:团队从零开始学写商业计划书,不断上网搜集资料、请教师兄师姐,校内赛前上万字的商业计划书被修改若干版;白天满课,学习一天下来已精疲力竭的他们仍全勤参与晚上的项目打磨并备赛到深夜;暑假时他们短暂回家休息一星期就后马不停蹄赶回学校备战国赛。  汇文楼H6-403教室时常勾起团队成员林婉欣对暑假在此准备“三创”的峥嵘岁月的记忆:团队成员集体留校备赛,每星期都开会讨论,制定时间线。他们的时间线面面俱到:大至这周PPT、路演稿的完善度,这周要请谁来指导路演;小到某个上午要完成的任务,某次开会待解决的问题。临近省赛时,张江乐高度重视,频繁约参加省赛的团队到403教室路演展示,并请了许多往届师兄师姐、公司高管、创业公司老板等“大佬”回来给他们点评。“那几天除了睡觉、吃饭,几乎都是在‘展示—点评—修改’的循环中。当时真的挺痛苦的,但却是飞速成长的一段时间。”团队成员黄玉铭回忆道。  创业项目的运营加上备赛的日子是无比“痛苦”的,因此简单的快乐容易被放大。国赛结束后,“回回有奖”一起在团队成员李颖的房间看电影。“当时我们围着一起看电影,一瞬间感觉非常释然,可以暂时放下一些东西去好好休息。”李颖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笑意盈盈。  “三创”虽然告一段落,但“三创”带来的成长早已“烙印”在这几个年轻人心中。邓芸议表示她会始终铭记“三创”习得的两句话并以此自勉:化遗憾为动力、永远不要忘记坚持和乐观。林婉欣深为创业者的热情所感染,正逐步将这种激情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来奖”团队:创业不易 信仰不离    “三创”国赛结束后,斩获国家一等奖的“来奖”团队在西安的黄河边游玩。吴思琪在抽奖游戏中幸运地获得免费搭乘直升机游黄河的奖励。直升机上,她俯瞰黄河,壮丽的景观让她暂时忘却创业的艰辛,而此时距离她与黄晓雯、李朝宁、肖卓雅、王心怡五人“女团”组合在“三创”中的“出道”已过去五个多月。  她们运营“来奖”的这五个月,见证了“来奖”的从无到有:商业模式逐步完善,平台多次迭代,申请专利权,与品牌方合作,完成种子轮融资……每一小步的跨越背后都是艰苦卓绝的探索,初心不改的创业精神让她们选择坚持与坚守。  从校赛的选拔到省赛的角逐再到国赛“血拼”,“来奖”这一路看似顺风顺水,实则道阻且艰。李朝宁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大二下学期期末考结束后,当其他同学沉浸在放假的狂欢中,她与吴思琪却在30℃的室外宣传“来奖”最新活动。从汇文楼到斋区短短几百米的距离,留下了她们烈日下坚守几个小时的汗水,更有她们被无数次拒绝后“不将就”的倔强身影。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雨却打乱了地推计划,两人带着传单一路狂奔到荔园生活超市,气喘吁吁的她们看着湿漉漉的彼此,相视而笑。“创业者有时候挺卑微的,熬过去就好。”吴思琪坦然一笑。  比赛的繁忙让带笔记本电脑上课、上课边听课边敲电脑成了肖卓雅的标配。她笑称自己哪天上课不用电脑倒会引起同学们的好奇。为了节省时间准备比赛,肖卓雅中午往往在汇文楼午休,一直搜索整合信息至大脑停止思考才趴下去打个小盹。她坦言虽然参加比赛、写论文会占据很多时间,但这让她时间观念更强,学习效率更高。  李朝宁说:“‘三创’让每个人都收获质的飞跃。”“来奖”的成员着实在比赛中取得长足进步:肖卓雅在每次长达8分钟的路演训练中克服多重障碍,蜕变成演讲大咖;黄晓雯日日钻研财务报表,已能大无畏地处理大串枯燥乏味的数字;自称“程序猿”的吴思琪不仅挑起团队技术大梁,而且尝试撰写了之前未曾触及的商业计划书。  团队的努力是比赛成功的关键,但指导老师的帮助同样功不可没。“三创”备赛期间,黄凯珊迎来小孩的出生以及工作职位的变迁,但他却未曾请一天陪产假,一心扑在备赛和工作上。肖卓雅说:“黄老师于我们而言亦师亦友,他不仅帮我们打磨项目,还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他宽广的格局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本可不必亲赴赛场的他本着对比赛的热忱、对学生的负责,除了线上指导,还常舍弃午休时间线下约谈我们,省赛国赛更是始终陪伴指点我们。”  “创业意味着孤独与艰辛,熬过去就一定能收获成长与成熟。”黄凯珊老师这句话不仅在“三创”的备赛中治愈了她们的焦虑,更是成为“三创”后她们迷茫时的定心丸。“盒同学”团队:盒子零食 创造价值       天刚亮,徐康揉了揉惺忪的眼,“盒同学”团队其他4个人也渐渐醒来,继续忙碌地工作。从参加“三创”起,他们一起度过了很多这样睡在桂庙零食仓库的夜晚。回忆起“盒同学”的团队组建过程,队长徐康不禁感慨一句:“真是奇妙的缘分。”他们初识于深大一门名为“创业‘钱’沿”的选修课上。面对自选创业课题并进行路演的期末考核要求,同样爱往辘辘饥肠里塞些零食的他们一拍即合,成功打造出考核中唯一得到投资的项目,“盒同学”的故事由此开始。  在黄凯珊老师眼里,这个以校园电子线上零食销售为卖点的项目获奖的关键所在,与其说是项目本身的亮点,不如说是团队的执行力。当老师对他们的零食来源与运输提出质疑时,他们便去与阿里巴巴、菜鸟驿站谈合作。说来简单做来难,回想第一次“碰壁”阿里巴巴,徐康忍不住自嘲:“这么小的团队来跟阿里巴巴谈合作,搞笑吗?”  但一次失败并未使他们气馁。他们用接地气的泡面、牛奶开箱等主题的视频来充实公众号内容,用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完善运营模式,同时也解决了小程序的问题。实干的态度和快速的反馈让他们成功地与只想“试一试”他们的阿里巴巴达成长期合作。短短数月,“盒同学”从零食质量保障、运输到校园文化输出,都逐渐成型并良好运作,相随而生的是一抹抹印有“盒同学”字样的鲜亮黄色零食盒在深大遍地“开花”。  从期末作业走到“三创”国赛,“非科班”出身的他们靠惊人的执行力回应了一个又一个质疑。初次面对商业计划书,他们手足无措,从零开始在网上学习,向他人请教。当通宵成家常便饭时,他们的技能亦日益精进。“谁不想放松呢?但再坚持一会,项目也许就可以变得更好。”徐康谈及创业以及备赛,吐露心声。  在今年9月份深大开学第一天,徐康接受CCTV采访时表示“盒同学”的理念是为同学们创造价值而非纯粹的赚钱。从高中时代就开始创业的他希望在压力还不太重的大学时代多做点喜欢且有意义的事。  于他们而言,学生是本职,服务大众的同时不能忘学习。在繁重的工作与日益艰难的学业的抉择中,他们努力坚持“两手齐抓”。艺术学部的徐康在一次次的设计中实践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广告专业的贾婷也在“盒同学”的运营中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实战”经验。创业与实操对课本理论的“反哺”使得他们的成绩不降反升。  “盒同学”成立初的愿景已逐步实现———同学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零食,即使囊中羞涩也能在疯狂爆肝的夜半时分享受零食的安抚。虽然取得不斐成绩,但“盒同学”依旧保持前行的姿态。“只要今天还在创业,我就会把工作做好。”徐康如是说。目前,“盒同学”的成员规模逐步壮大,慕名而来的合作者也变多了。团队从用户内测期时租借的华城超市二楼做的临时仓库到如今更是拥有了超过100平方米的标准化仓库。“盒同学”未来规划是与高科技公司合作研发智能仓储,实现仓库全自动化分拣和包装。

  • “职”为就业的你而来

      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让2020年春招的“形势”与“形式”都发生了变化:就业形势“难上加难”,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缩减,求职者的竞争加剧,面试形式也由线下转为线上。选择就业的深大毕业生,在社会的关注与学校的帮助下,努力调整自我,迎难而上。云端春招:“面对面”到“屏对屏”  受疫情影响,原本设在线下指定地点的面试,在今年春招全部转移到了线上,主要以视频会议或语音通话的形式展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经历了从“面对面”到“屏对屏”的全新体验。  不少毕业生对于“云面试”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便利,不再辛苦往返于面试地点和学校,节省交通费用和时间成本。在家中的毕业生只要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便可与面试官展开“交锋”。  曾凯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兴趣使然,他选择应聘与自身专业并不对口的教育行业,并成为了一名教育机构的数学老师。春招的整个过程顺利得超乎他想象,只应聘一家机构就拿到了of-fer。他认为,线上面试是在家中,熟悉的环境让他更为放松,与面试官隔着屏幕交流也让他不太容易紧张。  有人欢喜有人忧,也有毕业生并不适应这种面试形式,觉得自己在面试中很“吃亏”。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叶思颖想要应聘设计岗,她更倾向于通过线下面对面的形式将作品集展示给面试官看,方便指着对应的地方逐一讲解;线上面试受到屏幕阻隔,在传达上难免不够清晰明确。她有几次面试是以通话形式进行,不善谈吐的她觉得自己不占优势,“如果是线下面试,我就可以通过我的笑容去努力感染面试官。”  面试中途网络卡顿是求职的毕业生们最容易遇到也是最头疼的问题。一旦网速不流畅,双方沟通就会受到影响,信息延误也会影响提问和回答的连贯性。碰上断网的情况,还要调试设备许久,这使本就紧张的他们更加手足无措。叶思颖一度担心自己会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她在回答时曾数次出现网络延迟的情况。 披荆斩棘:漫漫求职路      像曾凯一样首战告捷的毕业生还是少数,更多的毕业生经历漫长曲折的求职过程,就业结果也并不尽如人意。  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王自立对计算机领域的工作更为感兴趣,他想要尝试涉足计算机领域。作为计算机“小白”,专业知识的缺口更需要他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补足,为自己这张“白纸”增添笔墨。疫情期间被迫宅在家的他,反而可以每天沉下心学半个小时的代码,就这样坚持了四五个月。在这次春招,他接连参加了十几家公司的面试,可谓“身经百战”。面试美团时,为了应对面试官的“刁难”,他在面试前一晚通过网络上的各种平台刷面试经验,一直看到凌晨2点。然而在面试官要求他手写算法时,此时“学艺未精”的他不会作答,在第一轮面试就败下阵来。但王自立没有因此气馁,此后又陆续应聘了同花顺、拼多多等公司,由于基本原理掌握得不扎实、项目经历撰写得不够具体,几次与offer失之交臂。  没有自我否定甚至放弃,他愈挫愈勇:“整个春招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面试,可以了解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每场面试结束后他都会进行复盘,总结经验,不断解锁新知识、新技能。也正是多次面试的积累沉淀,才让他最终能在4399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斩获技术岗offer。哪怕遇到求职者最为害怕的“压力面”,他也泰然处之。在他看来:“每一轮面试就像一座座陡峭的山,一山更比一山高;但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应届生就要有敢挑战的精气神。”  叶思颖则在今年春招“深刻体会到被打击得体无完肤的心情”,她投递了十几份简历,收到了半数回音。从收到面试通知时的喜悦,到不了了之的低落,再到为下一场面试努力振作,每一次面试的心情都像在坐过山车。由于设计岗的特殊要求,她需要花费许多时间精力来制作自己的作品集作为应聘的“敲门砖”。叶思颖坦言,自己在校期间的很多作品过于稚嫩,而且不适用于业界的工作方向,所以她得从零开始去想内容,重新准备拿得出手的作品集。而春招留给她的时间只有2个月左右,整个过程对她而言实在有些仓促。  在面试时,面试官出了道作图题,要求画一张图,但叶思颖觉得自己的作图水平既然暂时比不上专业的设计师,不如先摆出认真的态度和诚意。因此,她最后交给面试官两个不同的方案。也正是她的这份认真,帮她拿到了该公司的实习offer。尽管并非正职,但她在努力为自己争取转正的机会。学校帮扶:就业政策加持      在很多同届的毕业生忙于找工作时,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毕业生林键铎却早已签约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技术运营部。“我能顺利求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校的用心培养,精准推送招聘信息。”林键铎说,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自己明确了求职方向,教学中提供的实战化项目让他练就了真本领。  和林键铎一样,来自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李涔瑜也早早上岸,应聘上了心仪的教师。自大一起,李涔瑜便坚定了未来要做教师的决心,积极参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大三时,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曾经联合文学院邀请宝安区的教育督导员开设讲座,她抓住机会毛遂自荐,询问督导员是否可以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一番努力争取下,她成功在宝安区实战教学将近40周。“就业指导中心给了我一个较高的平台,让我可以接触到一线教育的工作者。”回忆起那段经历,她努力把课都集中排在上午和晚上,下午留给实习,忙碌又充实。  应聘过程中,凡是有什么问题,李涔瑜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寻求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比如关于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应聘的经验传授等。疫情期间,身为班长的李涔瑜也会协助辅导员第一时间转发教师招聘的最新动态,鼓励同学们积极踏实地做好储备。同学们在就业过程中难免遇到焦虑,每当李涔瑜向就业指导中心反映什么问题,对方总会及时有效地提供有用的建议。“我们应届毕业生有学校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就业真的顺利很多。”就业指导中心的高效率、精准性让她感到十分踏实。  面对疫情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出台《稳就业促就业措施二十条》,全校总动员,积极为就业岗位“做加法”,发起组织驻深重点企业、在深机关事业单位、高新技术行业等招聘专场。学校还要求院系主任、一线教师运用科研项目、社会服务等资源,主动推荐毕业生就业。此外,学校也引导校友会、各二级学院主动挖掘校友企业资源,发起校友推荐就业、定向招聘等活动,争取更多招聘岗位。  同时,学校注重内部深挖引导毕业生多元就业。学校特地增设教学、科研助理等岗位,招聘受疫情影响不能按原计划出国的优秀毕业生,让他们能相对充实地度过空白期。深圳创业氛围浓郁,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入创业浪潮。学校专门启动了2020年应届毕业生创业虚拟孵化项目专项入园资助工作,对有潜力的毕业生创业项目,从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进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