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闯进乌镇的“牛”

      铃铛声响,山歌悠扬,农夫拉着“牛”缓缓走上舞台,上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乡间生活。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断了故事———牛被暴雨冲走了,于是农夫开始焦急地寻找……这出由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2016级表演系五位学生创作并参演的戏剧《牛》,成功入围第七届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成为深圳市唯一一部入围作品。  乌镇戏剧节发起人之一的孟京辉导演曾说:“青年竞演是乌镇戏剧节的未来。”参演《牛》的淼子也相信:“青年人的戏剧是中国戏剧的未来。”五位青年演员拿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势头,“闯”进乌镇。“只是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涯去食饭喽”(我去吃饭了),农夫的一句客家话,带观众走进客家农村,故事由此慢慢展开。主打肢体表演的《牛》,台词与道具并不多。演员们用肢体表演着牛在耕犁,鸡在走,狗在追,蛙在跳;用声音演绎牛的低哞和鸡犬鸣吠。没有多余的道具,只有一个小铃铛、一顶草帽、两张塑料布。“我们的舞台很干净,很简单,”演员小陈说,“没有那些大的布置,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表演了。我们希望观众感受到的是我们的表演。”  起初,《牛》仅仅是小蓝大三原创戏剧课的一项作业。验收作业前的中午,小蓝和铁柱在赛百味边吃着东西,边想着要表演什么。“然后我们就开始‘比手画脚’,用动作基本表达了出来。”铁柱笑道,“我们的剧雏形就是这样来的,那时候整个剧只有一分多钟。”后来,小陈、心悦和淼子陆续加入戏剧的创作和表演。在决定参加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之后,在五天内,五人通力将一分钟的原剧扩充至十七分钟,让整个故事焕然一新。  “当时老师让我讲自己的故事,我就想到了我在农村的故事。”小蓝说,剧本的灵感其实源于他的爷爷。在小蓝十岁那年,他爷爷因为年纪渐大而无法下田地耕作,于是把自己养的最后一头牛卖掉了。“当时牛的叫声十分惨烈,我爷爷不忍心,缩在墙角一直抽烟。(他)眼睛都红了,没有放声哭出来,但是能感受他已经哭了。”谈及创作《牛》的初衷,小蓝说并没有想要传达什么理念,“最初的想法,其实就是想讲个故事给大家听,给大家讲一个农民和牛的故事。”  简单的剧本,简单的故事。小陈说:“我们的剧很淳朴,不杂,给了一些农村的感觉,就很自然。”在入围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的十八部作品中,《牛》仿佛一股清流,观众评价其为“像吃完火锅之后喝了一杯凉开水”。“活在梦里,不想醒来”  早在2017年,铁柱就打算去看乌镇戏剧节,无奈抢票失败让计划落空。“没想到19年以演员的身份圆梦了。”抱着“去外面看看”的心态,作为青年竞演单元唯一的纯学生剧组,他们没有太多心理负担。“不是为了拿奖,也不是为了代表什么东西。”小蓝坦言。  和其它剧组相比,《牛》剧组并没有科班出身的编剧,剧本全靠学生自己打磨,他们以青涩但热血的面貌,单枪匹马闯进乌镇。在乌镇演出前,早晨七点,演员们会像往常一样出早功,让自己的状态“醒过来”。从学校黑匣子剧场到乌镇蚌湾剧场,为适应变小的舞台,道具的长度和演员的走位都要改动。初赛分组时又遇上了同样主打肢体剧的剧组,令演员们倍感紧张。最后《牛》遗憾止步决赛。虽然比赛的结果不理想,但心态放平的小蓝说:“在乌镇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爱戏剧的朋友,看了好的戏,知道了新的手法。”  在乌镇戏剧节,他们演戏,看戏,也学习演戏。对于小陈来说,在乌镇最重要的经历,是参加了戏剧工作坊。工作坊的内容主要是教呼吸和声音的训练方法,而让小陈感受最深的是老师对排练场的敬畏。“演戏是对着神演,要有信仰。”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特洛伊女人》导演奥多罗斯在戏剧工作坊教导学生。小陈说:“我们排练的时候不能玩手机,旁边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拍摄。”可以上这样一堂课,小陈感到很幸运。  表演之余,他们还会在青年旅舍下五子棋。小陈说:“每次演完戏,蓝导就来一句‘来一局来一局’,看上去针锋相对,其实我俩都是半斤八两,下个五子棋把棋子都下完。”他们还结识了其他剧组的成员,一起下棋、喝酒、聊天。在闭幕酒会上,淼子认识了广州的一个成员是学医的剧组。他们和淼子开玩笑说,等他去广州就给他打针。回想这两周在乌镇的经历,小陈说:“大四特别幸运有这样一段回忆,这两周真的就像活在梦里,不想醒来。”“认真做戏剧是很幸福的事”  比赛前两天,剧组在“黑匣子剧场”进行排练。一个甩透明塑料布的动作,演员排练了十六遍。节拍、走位、配合,小蓝一遍遍地指导,“再来一遍吧”是他说最多的一句话。虽然组员们都“控诉”导演的“轴”脾气,但同样赞赏他认真的态度。“我们的导演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很细心,在动作上或者心理上都抓住你整个人的特点。”淼子说。  小蓝说:“认真做戏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次前往乌镇,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比赛、交流,小蓝找到对这份热爱的共鸣。在青年竞演里,由三个非科班出身的演员完成的作品《三打普拉斯》让小蓝印象尤为深刻。“他们是在大学戏剧社认识的,现在已经毕业工作。我很惊讶,怎么可以用几个周末凑出这么好的戏?”他和《三打普拉斯》剧组的成员一起喝酒聊天时问到这个问题。“他们就说:‘就是特别喜欢,喜欢就搞啊。’就是这么简单的理由。”这也是小蓝做戏剧的初衷,“不是为了想出名,拿大奖,这是我们很讨厌的。”  衡量“认真”的标尺,他们认为是作品的自然与纯粹。淼子总结参加青年竞演的要求:“一是有诚意;二是讲自己的故事;三是赖声川导演说的,作品要关怀人类。”青年竞演的大奖最终颁给了《鸡兔同笼》剧组。其导演在领奖时说,这个戏是做给他女儿的,就是想告诉她爸爸爱她。听到这番话时,小蓝感动落泪,鼓掌鼓得手都红了。“他们不是奔着奖金去的,不然的话,他们的作品不会那么纯粹,那么自然,那么动人。”淼子认为《牛》的朴实,也正是因为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爱,“戏剧要关怀人类,要有爱,才能打动大家。”  参加乌镇戏剧节,也让小蓝思考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即将毕业的他,对未来是否要进入戏剧行业感到迷茫。剧组其他成员也自我调侃:“搞戏剧,以后可能吃不上饭。”但经历了这一趟,让小蓝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就是一定要搞戏剧,就算吃不上饭,只要我能认真做戏剧,也是件特别幸福的事情。”  谈及什么时候再战乌镇戏剧节,他们说打算十年之后再去。“下一次肯定是以更高的要求去。如果是凭一部很烂的作品入了围,进了也没意思。”淼子说。

  • 评价他人的专业选择正确与否,真的没有必要

      湖南女孩钟芳蓉以高考文科676分的亮眼成绩,报考了在很多人眼中看来颇为“冷门”,还“没有‘钱’途”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该事件也进入了公众视野,在微博评论下,除了鼓励与支持的声音外,也有一些“好心”的网友,留下了诸如“以后买不起房别怪当初咱们没提醒你。”等的评论。  一切仿佛皆因她有着“特殊的身份”,却偏偏选择了考古学这种低收入高难度的专业而起。“寒门学子”、“留守女孩”、“家境不太好”,从一开始,钟芳蓉就被大众贴上世俗标签,更有网友对其选择表示:像经济、金融、计算机这些时代的“显学”,能够带来高回报、尽早实现财富自由的专业,对她而言才是“正确”的选择。似乎出身寒门,就应该乖乖地考虑将来哪个专业最好就业、最为赚钱;而遵循个人理想选择专业,变成了有钱人的特权。  带着对“寒门子弟”的偏见以及对“冷门”的考古专业的狭隘认知,一些人自以为深谙现实,习惯了以过来人的口吻给出所谓“正确”的建议,实则是在一点点吞噬下一代的想象力和勇气。这种思想上的固步自封,让每一个本应自由的追梦人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似乎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就业市场越来越开放的今日,吃瓜大众对专业选择的认知却反而变得越来越局限。  再者,这种“选择了热门专业,未来就业就能得到保障,前途与‘钱’途就能一片光明”的想法,实际上忽略了成功背后个人奋斗的重要性。专业冷热,无非取决于社会的需求,今天热门专业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也许待到四年后便要易主,市场需求在变化,挑战和机遇亦然。在今年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中显示,历史学及文物与博物馆学俨然成为了这届的00后最感兴趣的人文专业,金融学则出现在了“最无感”的人文专业列表中。所以在专业的选择上,本身并无正确与否而言,在接受了十几年功利性教育后,仍能找到自己的“诗和远方”,因为“热爱”而做出志愿选择,实在难能可贵。热爱是成长发展最好的助燃剂和内驱力,在热爱的事业中,才会不断在领域内外拓,而机会、际遇和财富,那是你坚持努力、默默耕耘过程中所收获的惊喜。  我们也不必对于钟同学的专业选择感到惋惜,考古专业的价值和地位不容小觑,文物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既然当事人也在社交平台上表示自己选择的原因是出自从小的兴趣,表明她十分清楚地了解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就更没有权利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别人的人生选择指手画脚。好比在2019年初,张根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文章《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同样也是在网络上掀起了戏剧性的轩然大波,部分网友认为,一个北大硕士毕业生去体验一个月外卖小哥的生活是一种矫情且自带优越感的行为,对自己的前途没有后顾之忧才会有如此反常之举。一个人只要做出一些背离“常理”、与身份“不符”的选择便要遭到“讨伐”,这何尝不是一种价值绑架?  其实专业选择并无正确与否的标准评判,不过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努力奋斗,才让当初的选择变得正确;而作为一名旁观者,更没有必要自恃一个“前瞻者”的俯瞰姿态,进行无谓的打击与评价。

  • 自当勉励少年拏云志

      因疫情而推迟的2020年高考终于告一段落,努力备考的学子披荆斩棘,交上高中生涯的最后一份答卷。从试卷题目到考试成绩再到志愿填报,7月里,高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填报志愿对寒窗苦读12年的学子来说,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一步。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追随“敦煌女儿”樊锦诗的脚步,以文科676分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对其理想追求表示鼓励,也有人为她以如此高分进入名校却报读一个普遍认为的冷门专业感到惋惜。  毋庸置疑,钟芳蓉是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许多大学新生可能完全没有思考过自己的未来,而是在父母、老师、朋友的建议下随波逐流地报读近年的热门专业。她却能坚定不移地选择兴趣所在的考古专业,并淡然表示喜欢就够了。她愿追随樊锦诗先生的脚步,决心为考古事业献身。笔者认为,凭她少年拏云的理想以及冷静理性的态度,她未来的路将如何并不需要他人过多操心,我们只需与樊锦诗先生一道为她送上祝福与鼓励就好。  在往常印象中,小众、冷门的专业意味着分数线低、就业困难、薪资低。家境贫寒的留守女孩钟芳蓉,在专业选择空间很大的情况下,报读了冷门的考古专业。有网友认为这是“理想主义”的表现,但其实这是以考古专业前景黯淡为预设条件做出的判断。传统印象中,选择小众、冷门或者危险系数高的专业是“理想主义”,而选择热门专业则是更“现实”的考量。于是对钟芳蓉而言,网友口中的“现实”是否可理解为:以此高分报读当下吃香的法学、教育类等专业,将来找份好工作来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并逐步实现阶级上升?  理想不应被经济利益的“钱途”阻拦,考古专业的前景也并不渺茫。据数据分析,我国高校考古专业就业率接近90%,就业方向也比较广阔。专业毕业生就业并不成问题。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愈发重视,国家文博系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考古学有变“热”的趋势,报考的人数逐年上涨,设置考古学相关专业的高校也在增多。钟芳蓉所就读的北京大学更是与时俱进,加强建设科技考古特色课程,结合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教学与工作。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即可复原昔日文物古迹,过去无法修复的残损文物也能在修复师的手里焕发生机。在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考古学出现了更多可能性,钟芳荣们也有了更多机会实现自己的拏云志向。  报考古实为理想,钟芳蓉并不是一头脑热而赌上自己的未来。我们只需勉励这样一位心怀理想,冷静判断的女孩长成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