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春秋三十七载追忆往昔岁月如金

期次:第492期    作者:本报记者:杨琦|宋诗华|黄梦琳|见习记者:周碾锋   查看:193

  【导语】2020年10月23日,深圳大学校史馆正式开馆。从2009年的春天开始孕育,历经十一年的设计规划、筹备研讨和不断改进,这个秋天它终于在无数深大人期盼的目光中揭开了面纱。11个展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摹着特区大学37年的如金岁月,千余张历史照片和百余件珍贵史料铺开了深大开荒破土、砥砺奋进的历史,也无声地讲述着独一无二的深大故事。


校史馆简介
深圳大学校史馆位于档案馆一楼,总面积为1279平方米,共设有11个展区。开篇以时间为轴呈现建校37年以来的大事记,梳理回顾学校的发展脉络;进而以“筚路褴褛,创校启航(1983—1992)”“脚踏实地,立校固本(1992—2007)”“全面提升,创建一流(2007年至今)”三个阶段呈现创校、立校、强校的发展沿革。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国际合作、办学条件、校友风采、发展展望等十个主题展区全方位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展馆共展出学校珍贵的历史照片千余张,陈列档案史料、实物等百余件,采用多媒体设备八十余台,生动展示了深圳大学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的成长足迹。


用开放包容的态度建深大校史馆

       建立深大校史馆,是深大人多年的愿望,也是一所高校的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陈洪静担任档案馆长后,遵照学校领导的指示,把建设校史馆再次提上议事日程。在她看来,校史馆和档案馆就像前台和后台,档案馆在后台储备着丰富的历史资料,要将这些“死”档案变为“活”资源,就可以通过校史展示作为媒介,将这些档案资料用另一种生动的方式展示出来。于是在2008年规划档案馆单体建筑时,档案馆大楼的一楼就被特意空了出来,留作日后校史馆生根发芽的土壤。
  2016年档案馆大楼主体工程落成后,校史馆建设的工作也同步开展起来。该年9月,以校领导为组长的校史馆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校史馆建设小组请来杨移贻教授为校史馆撰写脚本,并组织座谈会多次邀请郁龙余、吴俊忠等校内外专家教授讨论完善脚本。至2016年底,校史馆的设计招标工作结束。2017年至2018年,校史馆展陈装修工程招标、多媒体软件招标及多媒体硬件招标也相继完成。展示文案由学校党委宣传部把关,并交由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校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更是校史馆建设过程中一个庞大的工程,而这艰巨的任务则落在了校史馆建设小组的成员身上。建设小组成员分工负责不同板块的整理,将一份份文字资料配上图片、音频和视频,最终或是通过平面展板、或是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出来。陈洪静分享道:“当时我们是从档案馆抽调人员组成了一个校史馆建设小组,他们在负责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的同时还担负着档案馆日常工作,所以整个过程还是非常辛苦的。”又经过一年的修改和疫情的阻滞后,校史馆在校领导及多部门支持下终于顺利开馆。
  深圳大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三十七年的历史相较于一些百年老校而言略显单薄,这对于深大校史馆的建设而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前期展陈方式讨论中,陈洪静提出,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我们应当“抖”掉历史包袱,其展示方式可采用更为“开放包容的态度”。因此,除了考察国内高校校史馆外,她还带领团队走访了华为、腾讯等多家企业展厅,借鉴现代科技元素,为校史馆的展陈设计提供灵感。经过一步步地讨论和一项项的敲定,深大校史馆最终以荔枝红、白、蓝三种颜色为主色调,并配备了数十台多媒体交互设备,整体风格简单而明快,“作为特区的窗口,尤其是站在南山这座高科技之城的高地上,我们希望能够尽可能将历史的时空感和科技的现代感相融合,以此更好地展现我们的特色。”陈洪静说到。每个展区内容的选取也浓缩着校史馆筹备团队的匠心,校史馆以“发展沿革”为开篇,一个半环形的发展里程碑用一条时间轴串连起深圳大学三十七年间的18个高光时刻。而里程碑的对面,是展示在橱窗里的校史实物———深圳大学成立暨第一届开学典礼上的签名红绸、1983年张维校长在实地考察粤海门校址时使用的相机、1986年郭西元教授所设计的“脚踏实地”印章以及1992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深圳大学誊写校名的手稿等等。通过校史馆的开放,这些实物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每个珍贵的历史物件与发展里程碑上跳动的历史节点相辅相成,传递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深大精神。
  除此之外,校史馆内还设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党的建设、校园文化、国际合作、办学条件、校友风采、发展展望10个主题展区,全方位展示了深大的办学成果和历史成就。不同的展区里也根据其主题的发展脉络将其中的深大故事娓娓道来。以发展沿革与办学成果相结合,这样“一横一纵、纵横交错”的模式也是经过校史馆团队和专家顾问共同讨论得出的。陈洪静说:“深大的校史虽然短暂,但是我们有我们的特色。用教育部评估专家的话说,我们用20年的时间,走过了其他高校50年的发展历程。”在她看来,这也是一次回望过去、总结历史的机会,“建校37年,深圳大学在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平台对过去做一个梳理和总结。”陈洪静表示,而从这11个展区主题出发,我们也能更加有信心地面向未来,续写更精彩的深大故事。


用心讲好深大故事

       自10月26日校史馆正式接待访客以来,第一个月共接待校内单位15个,校外单位38个;接待参观人数达2500余人,共计107个批次。截至目前,校史馆招募讲解员共37位,他们来自深大各个学院。从此,展示校史的使命从一群人的手上,传递到了另一群人的手上。
  “改革之初,特区主政者响应小平同志嘱托一定要办好深圳大学……”艺术学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王淇民站在校史馆A展区“筚路蓝缕,创校始航”前向观众们生动地讲述着深圳大学建校之初的历史。作为校史馆第一批讲解员,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讲解结束后,他在前台咨询台偶然间听到参观团中两名同学说他们是带着自豪感离开的,他的内心十分感动。“作为深大人,了解深大历史、讲好深大故事,是我们的责任。”王淇民补充说。
  在“党的建设”展区中放映的《亲爱的红军》,是王淇民参与过的舞台演讲剧,这一部分内容也是作为讲解员的他最喜欢的:“看到自己也参与进了深大的校史中,这种感觉是很特别的。”谈及讲解员经历带给他的影响时,他说:“至少日后走出深大时,我已经了解了我的母校所走过的历程,也有作为一名深大人的自豪感和底气去为更多的人讲述深大故事。”
  抱着同样的热爱,师范学院(教育学部)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的卢莹珊也成为讲解员团队的一员。“因为爱历史、爱学校也爱自己,所以想通过校史馆讲解员的工作来表达对深大的感情和实现自我的价值。”她谈起当讲解员的初衷,神情认真又坚定。
  讲解过程中,讲解员所面向的对象常常变化,“这既是考验,也是成长。”卢莹珊分享道,“讲解时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不能过分张扬,也不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控制好讲解的量和度,才能更好地讲述深大的历史。”为参观者讲解时,讲解员要学会察言观色,观察参观者的眼光在不同展区展品停留的时间长度,做好详略取舍,为不同的讲解对象量身定做一套讲解方案。“对领导讲解要准确、正式,而对同学讲解时要更活泼,引起他们的兴趣。”
  “定制化”的参观服务也是深大校史馆的特色之一。依靠丰富的多媒体设备资源,校史馆可以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制定相应的展览方案。“比如不同学院的师生来校史馆参观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他们的一些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把电子屏上的视频更换成该学院的宣传片,讲解员也会针对与该学院有关的实物展品做出更详细讲解等等。”陈洪静补充到。灵活的讲解方案能够让参观的师生更快地在其中寻找到共鸣。
  作为展区和观众的“纽带”,讲解员不仅要熟悉展区的内容,更要与观众有互动交流。讲解时,卢莹珊更青睐于运用当下新鲜热词去拉进与学生观众的距离———讲解学生创办实验邮政所相关内容时,她将“学生自主创业”结合了“打工人”这一热梗,讲解词变为“深大学子既是学生,也是‘打工人’”。
  在讲解深大党建工作“书记下午茶”时,卢莹珊会先询问观众:“同学,你们喝了‘冬天的第一杯奶茶’了吗?”等到观众做出反应,她再循循善诱地引出:深大不仅有“校长午餐会”,还有“书记下午茶”。运用潮流的热词,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讲解效果非常好,观众也爱听。”此外,他们讲解的内容也会随着深大的新变化适时更新。“有时看到一些公众号文章,例如深大排名上升、校友成就等等,我们都会适时扩充到讲解内容里。”卢莹珊说到。
  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的讲解员魏思婕在10月初看到了招募讲解员志愿者的公告,“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她便积极地响应了号召,并顺利成为了一名讲解员。在从事一个月的讲解员工作后,她对这所学校从不甚了解到已经能够熟练地讲述深大故事。这些极富创造力的“深大脚印”也让她充满自豪感:“当年深大开创的勤工俭学、办银行、办洗衣厂、实验邮局,真的特别厉害。”她还第一次了解到,汇元楼校训墙上的“脚踏实地”的图章和西南的“古石今人”原来出自郭西元教授的之手,这都是平时学习生活里很难接触到的。“成为讲解员之后,对深大的历史也更了解了,自己更自信了。”魏思婕感慨深大有如此多优秀的老师和校友,“这些让我觉得非常自豪。”


以纪先业  以励来者

       如今,校史馆已然成为深圳大学“网红打卡点”之一,深受校内外师生、校友、单位及各高校同仁等的青睐。在参访者留言本上,一个个档案馆标识的红章整齐排布,写满了对深圳大学的祝福与对校史馆的赞许———“只看一眼就爱上深圳大学,祝未来越来越好”“感恩母校”“我们与母校共进步”“‘脚踏实地,自强不息’是每位深大学子的座右铭”……深大的历史还在斗转星移间不断向前。年轻的力量接续创造奇迹,崭新的深大故事持续涌现,而关于这一切的记录也意味着校史馆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对于校史馆的未来发展,陈洪静认为,和其他高校的校史馆相比,深大校史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借助多媒体设备对内容进行五年一次的更新。“因为我们运用了很多多媒体技术,例如展区里的影视厅,那么很多内容的更新就只需要更换电子屏上放映的内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地吸收新的意见和建议,再作出改进。”
  峥嵘岁月,鹏传万里,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深圳大学成为深圳“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伟大创业的参与者与见证者;风华正茂,高歌向前,在三十七年弹指之间不负众望,深圳大学真正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特区大学、窗口大学、实验大学;回首征途,开馆呈展,为献礼深圳特区建立四十周年,这座凝聚着深大人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精神的校史馆应运而生。正如校史馆专家顾问吴俊忠教授所说:“深圳大学校史馆所展现的就是一部改革发展史,一部后来居上史”。在千余张历史相片、百余件史料档案与八十余台多媒体设备之间,深圳大学校史馆将三十七年来的深大故事细致铺陈、娓娓道来。“我们在校史馆里寻得共鸣,这是属于深大人的一处情感寄托”。陈洪静这样感慨。展“深大史”,连“深大情”,存“深大根”,传“深大魂”,校史馆开馆让深大文化越发熠熠生辉。(本报记者 杨琦 宋诗华 黄梦琳 见习记者 周碾锋)